01
袁世凯窃位
1912年3月10日午后三时,袁世凯于北京外务部迎宾馆内,面朝南而立,庄严宣誓“恪守宪法”,正式接替孙中山,荣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今日,自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恰值短短45日。
堪称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执掌国政时间最短的开国元勋。他于1912年1月1日庄严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之职,然而,仅至2月14日,便向参议院递交了辞呈。
让我们关注这一系列时间节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紧接着,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于清帝退位诏书上留下了她的印鉴;次日,即2月13日,逊帝溥仪亲自颁布了退位诏书;而到了2月14日,孙中山先生亦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孙中山毅然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旨在践行他曾经的承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之际,北方的清廷势力尚未被彻底剿灭,东三省、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尚未恢复自由,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队名义上仍效忠于清室。这一阶段,南北双方政权陷入了对峙的僵局。
要终结南北对峙现状,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北伐战争,彻底清除北方反动力量;二是通过南北和平谈判,实现国家整体统一。
彼时,众多革命党人亦然,普遍持反对北伐的立场,而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面对此局面,孙中山先后三次公开发表声明:一旦清帝退位,袁世凯便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共和政体,随即主动辞去职务,并力荐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截至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运用威逼与利诱之策,成功促使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上加盖了印章,从而宣告帝制的终结。紧接着,孙中山信守承诺,即刻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向世人推荐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02
孙中山让位是被迫之举。
孙中山,革命的卓越领导者,不愿目睹祖国深陷战乱之中,毅然决然选择退位。然而,袁世凯却篡夺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孙中山是否甘心此选择?
答案自当是否定的。孙中山的让位之举,实乃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宋庆龄后来询问孙中山,为何在南京他选择辞去总统职务?
孙中山回应道,他既无革命之军,亦无革命之干部。他进一步坦言,自己深感懊悔,未能将那些他认为最为爱国、最为可靠的我国海员队伍有效组织起来。
孙中山的答案涉及两点:军队和人心。除此之外,尚存一问题。财政困难。首先,我们需关注保障政权稳定的首要因素——枪械,亦即军队。
显而易见,相较于袁世凯,孙中山可谓孤身一人,身旁仅有那些激情澎湃的革命同仁,并未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力量。
然而,袁世凯凭借对清末新军的操练,早已铸就了一支对其忠诚不二的强大军队,并培育出了一批日后声名显赫的北洋系将领。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革命党人的财政困境。如前所述,孙中山携空拳归国,他所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状况实为捉襟见肘。
为确保临时政府的正常运作,每年至少需筹措1.2亿元的经费,然而,临时政府的收入却仅有4000万元,面临着高达8000万元的巨额赤字。这4000万元尚属于规划中的收入,其中3000万元源自关税,1000万元则来自盐税。
资金匮乏,孙中山无奈之下只得发行军用钞票,总额达100万。然而,由于政府信用不足,这一举措很快便以失败告终。紧接着,他又尝试发行中央公债,总额高达1亿元,但最终仅售出500万元。安徽都督曾派遣专使赴南京请求资金支持,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批拨了20万元。然而,当专使手持孙中山的批示前往财政部领取款项时,却被告知库中仅有10块大洋。
在困境中,孙中山不得不向日本寻求借款。他最初考虑的是出售汉冶萍公司的股权。汉冶萍公司,作为当时中国一家集综合铁矿、煤矿与炼钢于一体的巨型企业,早已引起日本的觊觎。
孙中山的倡议引发了众多反对之声,其中张謇的反对尤为激烈。他认为,尽管其他项目均可与外籍企业共同投资,但铁厂和铁矿则不应例外。尽管张謇力劝未果,他仍义愤填膺地辞去了职务。然而,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孙中山最终还是选择撤回了与日本合作的计划。
1912年2月3日,身处绝境的孙中山再度与日本政界及财界代表森恪会面。森恪提出,为阻遏俄国的南侵,临时政府可将满洲委托日本守护,作为交换,日本将提供1500万元的资金援助。面对这等荒谬的提议,孙中山竟出乎意料地予以应允。然而,日本政府却出尔反尔,并未如约借出资金给孙中山。
孙中山之所以采取那项惊世之举,实因当时临时政府的财政已陷入困境。这便不得不提及第三个关键因素——“民心”。民心所向,涉及的是心理层面。作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本应得到众人的衷心拥护,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当时,众多革命党人心中都怀揣着对列强认可的迫切渴望,这源于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深切忧虑。因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庄严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式成立。
第四日,孙中山总统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颁布宣言,期盼各国能够迅速认可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紧接着,于1月11日、17日以及19日,他连续三次向列强发出要求,敦促他们予以正式承认。
然而,一个月的时光悄然流逝,各国对此毫无动静。直至2月10日,美国驻华公使馆的参赞才作出回应,明确表示美国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随后,俄国和日本也相继宣布不予承认。尽管英国和法国并未公开发表立场,但从孙中山在借款过程中所遭遇的待遇中,不难窥见他们的立场倾向。
事实上,美国的《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社论,显露了西方列强的一致立场:袁世凯是唯一具备能力将和平与秩序引向中国的领袖。
彼时,各国驻华使馆纷纷大肆宣扬,将袁世凯誉为“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领袖”,“无人能出其右,才干卓绝”,“唯有袁世凯,方能确保我国免受混乱之苦”。
然而,对于孙中山,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责他不过是一位擅长言辞的政客,只会宣扬“夸大其词”、“空洞口号”,他所引发的不过是零散的起义,“寄望于对中国实际情况一无所知的孙逸仙能够争取到外国列强对中国早日承认,无疑是徒劳的幻想”,诸如此类。
面对外部势力的不支持,内部亦是一片混乱,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逐渐显露出分裂的迹象。起初,同盟会的核心成员以及各省都督之所以一致推举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关键在于对现实的考量:借助孙中山的崇高声望赢得列强的认可,并争取到财政上的支持。然而,随着这些目标的未能达成,便有势力开始逼迫孙中山退位。
03
袁世凯拒赴南京任职。
在内外交困之际,孙中山毅然宣布辞去职务,将权力让渡。然而,孙中山于2月13日向参议院提交的辞职信中,提出了三项要求,其中之一便是袁世凯必须亲赴南京就任。
孙中山的意图,旨在将袁世凯迁出北京这座老巢,以便于南方革命党人对其进行监督与管束。然而,袁世凯断然拒绝,反而提出将首都定于北京的诉求。在2月14日的参议院讨论中,革命党人竟公然违背孙中山的立场,转而支持袁世凯的主张,投票结果更是以20票对8票的悬殊比例,令人惊讶。
孙中山怒不可遏,遂提请重新审议,坚持认为临时政府应设在南京。在参议院于2月15日进行复议之际,争论愈发激烈。关键时刻,黄兴(时任临时政府陆军总长)派人传达指令,要求参议院务必于当天中午2点前完成复议并予以纠正,否则将派出军队采取行动。
于是,参议院不得不对之前的决定进行修正,采纳了孙中山的建议。紧接着,当天便举行了临时大总统的选举,袁世凯以全票17票的绝对优势当选。
为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一职,南京政府特地派遣了“迎袁专使团”。该团由时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日后声名显赫的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领衔,成员中亦包括日后背负恶名的大汉奸汪精卫,而彼时他尚是一名革命青年。
然而,“迎袁专使团”未能如愿达成使命,反遭军事哗变之扰。哗变士兵擅自闯入迎袁专使团所居酒店,肆意搜查,蔡元培、汪精卫等人均感惊慌失措,只得翻墙逃生。这一切,实则不过是袁世凯精心编排、导演的一场戏,用以向专使团展示,袁大总统绝不能离开北京,前往南方就职。
在惊慌失措之中,迎袁的使者们不幸中了圈套,遂向南京发去电报,声称袁世凯不宜离开,务必调整决策,令其在京师履新,并将国都迁至北京。
至此事态已定,孙中山先生已无法扭转乾坤。最终,参议院作出决议,一致赞同接纳袁世凯的专使团,并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午后3时,袁世凯于北京外务部所属的迎宾馆庄严宣誓,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兴盛网-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正规的配资平台-配资平台资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